来源:五九文学网 时间:2021-04-05
今年,2011年,是张舜徽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他1911年8月5日生于湖南省沅江县,没有进过学校,完全靠刻苦自学,成为淹贯博通、著作等身的一代通儒。我曾说章太炎先生是天字第一号的国学大师。章的弟子黄侃,也是当时后世向无异词的国学大师。章黄之后,如果还有国学大师的话,钱宾四先生和张舜徽先生最当之无愧。
一代通儒
钱和张为学的特点,都是学兼四部,而根基则在史学。但同为史学,钱张亦有不同,钱为文化史学,张则是文献史学。古人论学,标举才学识三目,又以义理、考据、辞章分解之。义理可知识见深浅,考据可明积学厚薄,辞章可观才性高下。学者为学,三者能得其二,士林即可称雅,兼具则难矣。盖天生�A民,鲜得其全,偏一者多,博通者寡。三者之中,识最难,亦更可贵。无识则学不能成其大,才亦无所指归。张先生的识见是第一流的,每为一学,均有创辟胜解,这有他的《周秦道论发微》可证。
道为先秦各家泛用之名词,但取义各有界说。儒门论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性与天道,孔子罕言。韩非论道,则云明法制,去私恩,而以儒家之圣言为“劝饭之说”(《韩非子・八说》)。管夷吾论道,无外无内,无根无茎,万物之要。老聃论道,强名曰大,道法自然。庄生论道,无为无形,可生天地。先秦诸家之道说,异同异是,释解缤纷。而《荀子・解蔽》“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一语,尤为历来研究心性之学者所乐道。《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虽出自“伪古文”,亦堪称中国思想的语词精要,至有被称作“十六字真传”者。
然张舜徽先生别出机杼,曰:“余尝博考群书,穷日夜之力以思之,恍然始悟先秦诸子之所谓‘道’,皆所以阐明‘主术’;而‘危微精一’之义,实为临民驭下之方,初无涉于心性。”(《道论通说》)经过博考群书、日夜思之,而认为先秦诸家之道论,乃帝王驭民之术,亦即统治术,这是张先生对于先秦思想文化史的一项极大判断。此判可否为的论?思想史学者必不然。但在张先生,足可成一家之言。因为它的立说,是建立在精密比堪抽绎诸家文本基础之上的,以诸子解诸子,旁征博引,巨细靡遗。即如道和一的关系,老云“抱一”,庄云“通一”,韩非云“用一”,管子云“执一”,《吕览》云“得一”。此何为言说?张先生写道:“皆指君道而言,犹云执道、抱道、通道、用道、得道也。‘道’之所以别名曰‘一’者,《韩非・扬权篇》曰:‘道不同于万物,德不同于阴阳,衡不同于轻重,绳不同于出入,和不同于燥湿,君不同于群臣,凡此六者,道之出也,道无双,故曰一。’韩非此解,盖为周秦时尽人而知之,故诸子立言,率好以‘一’代‘道’之名,无嫌也。”(同前)不能不承认纂解有据,而绝非腹笥空空之贸论也。
张舜徽先生的独断之识,见于他所有著述,凡所涉猎的领域与问题,均有融会贯通之解。以本人阅读张著之印象,他似乎没有留下材料之义理空白。他的学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固有典籍烂熟于胸,随手牵引,无不贯通。如果以考索之功例之,则张氏之学,重在典籍之文本的考据比堪。义宁之学的证史,今情,宜非其所长。但二百万言的《说文解字约注》,又纯是清儒《说文段注》一系的详博考据功夫。《约注》一书,可见舜徽先生积学之厚。至于文法词章,置诸20世纪人文大师之列,他也是可圈可点的佼佼者。他文气丰沛,引古释古,顺流而下,自成气象。为文笔力之厚,语词得位适节,断判出乎自然,五十年代后之文史学人,鲜有出其右者。这既得力于他的学养深厚,也和年轻时熟读汉唐大家之文有关。他尝着意诵读贾谊《过秦论》、《陈政事疏》等长篇有力之文,以培养文气。虽然,张先生长于为文,却不善诗词韵语,或未得文体之全,但亦因此使张学无纤毫文人之气,实现了《史通》作者刘知几说的“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的“宏愿”。
学兼四部
古人为学所谓通,或明天人,或通古今,或淹通文史,或学兼四部。诸科域博会全通,则未有也。张先生于通人和专家之分别,规判甚严。他说以汉事为例,则司马迁、班固、刘向、扬雄、许慎、郑玄之俦,为通人之学;而那些专精一经一家之说的“博士”们,固是专家之学也。对清代乾嘉学者,他也有明确分野,指戴震、钱大昕、汪中、章学诚、阮元诸家为通人之学;而惠栋、张惠言、陈奂之、胡培�、陈立、刘文淇,以治《易》、《毛诗》、《仪礼》、《公羊》、《左氏传》等专学名家,则为专家之学。即以张先生界定之标准,我也敢于说,他是真正的通儒,所为学直是通人之学。
张先生为学之通,首在四部兼通。他受清儒影响,从小学入手,即从文字、声韵、训诂开始,此即清儒所谓“读书必先识字”。再经由小学而进入经学。先生所治经,以郑学为圭臬,可知其起点之高。汉代经学发达,有五经博士之设。然家法成习,碎义逃难,终至经学为经说所蔽。逮汉末大儒郑康成出,打破今古文之壁垒,遍注群经,遂为“六艺之学”立一新范。故张先生之《郑学丛著》一书,未可轻看。此书正是他由小学而经学的显例。书中《郑学叙录》、《郑氏校雠学发微榆林癫痫那家医院好》、《郑氏经注释例》三章,尤为后学启发门径。但张先生虽治经,却不宗经,以经为史、经子并提,是他为学的习惯。要之许(慎)郑(玄)二学,实为先生为学之宗基,故能得其大,积其厚,博洽而涯岸可寻。张之洞《书目答问》谓“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已由张先生为学次第得到证明。至于子学,《周秦道论发微》为其代表,前已略及。明清思想,亦为先生所爱重,则《顾亭林学记》、《清代扬州学记》两书,是总其成者。集部则《清代文集别录》(上下册)、《清人笔记条辨》,识趣高远,宜为典要。
当然张先生学问大厦的纹理结构还是乙部之学,也可以说以文献史学为其显色。斯部之学,其所著《汉书艺文志通释》,《史学三书评议》、《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等,均堪称导夫先路之作。所以然者,因先生一直自悬一独修通史之计划,终因年事,未克如愿。晚年则有创体变例之《中华人民通史》的撰写。一人之力,字逾百万,艰苦卓绝,自不待言。仅第六部分“人物编”,政治人物21人、军事11人、英杰12人、哲学19人、教育15人、医学15人、科学18人、工艺技术10人、文字学7人、16人、史学12人、文献学8人、地理学8人、宗教4人、书法12人、绘画12人。各领域人物共得200人,逐一介绍,直是大史家功力,其嘉惠读者也大矣。而史标“人民”,复以“广大人民”为阅读对象,用心不谓不良苦。但以舜徽先生之史识史才,倘不如此预设界域,也许是书之修撰,其学术价值更未可限量。
沾溉后学
张舜徽先生一生为学,无论环境顺逆,条件优劣,从未中辍。每天都早起用功,又读又抄。抄是为了加深记忆。小学的根底,得其家传,是自幼打下的。十五六岁,已读完《说文段注》。中岁以后益增自觉,竟以十年之功,将三千二百五十九卷的“二十四史”通读一过。晚年,学益勤。至20世纪八十年代,先生已年逾七旬,仍勤奋为学,孜孜不倦――
天热,就在桌旁放一盆冷水,把湿毛巾垫在胳膊下;汗流入眼睛,就用毛巾檫一下再写。天冷,手冻僵了,就在暖水袋上捂一下,继续写下去。雨天房子漏水,就用面盆接住;水从室外灌进屋里,就整天穿上胶鞋写作。每晨四点起床,晚上睡得很晚。就是这样,经过十年苦干,整理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张君和编《张舜徽学术论著选》,页635哪里有好的癫痫病医院)
意志、勇气和毅力,是张先生为学成功的秘诀。他认为“才赋于天,学成于己”。识则一半在天,一半在己。勤奋努力与否,至为关键。为将己身之经验传递给后学,1992年初冬,当其八十一岁之时,还撰写《自学成才论》上下篇,交拙编《中国文化》刊载,此距他不幸逝世,仅两周时间。
《自学成才论》之上篇写道:“自隋唐以至清末,行科举之制达一千三百余年之久,而事实昭示于世:科举可以选拔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科举。以高才异能,不屑就范,而所遗者犹多也。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迄于今将百年矣。而事实昭示于世:学校可以培育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学校。以出类拔萃之士,不必皆肄业于学校,而奋起自学以成其才者济济也。”又说:“自来豪杰之士,固未有为当时制度所困者,此其所以可贵也。”更标举孟子“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之义,提出“虽无学校犹兴”才是廓然开朗、有志有为的“伟丈夫”。
张舜徽先生本人,就是“虽无文王犹兴”的豪杰之士,也是廓然开朗、有志有为的“伟丈夫”。《自学成才论》下篇,叙列王艮、汪绂、汪中等孤贫志坚的学术大家,开篇即云:“自来魁奇之士,鲜不为造物所厄。值其尚未得志之时,身处逆境,不为之动,且能顺应而忍受之。志不挫则气不馁,志与气足以御困而致亨,此大人之事也。盖天之于人,凡所以屈抑而挫折之者,将有所成,非有所忌也。其或感奋以兴,或忧伤以死,则视所禀之坚脆,能受此屈抑挫折与否耳。”所陈义固是先生一生为学经历之总结,深切著明,气势磅礴,字有万钧。“自来豪杰之士,固未有为当时制度所困”、“自来魁奇之士,鲜不为造物所厄”,屈抑和挫折预示着“将有所成”。试想,这些论断,是何等气魄,何等气象!真非经过者不知也。
张舜徽先生为学的这种大气象和真精神,垂范示典,最能沾溉后学。所谓学问之大,无非公心公器也。学者有公心,方能蓄大德;视学术为公器,才能生出大智慧。我与先生南北揆隔,未获就学于门墙之内。然我生何幸,当先生晚年董理平生著述之际,得与书信往还,受教请益,非复一端。八十年代末,《中国文化》杂志筹办之始,即经由先生弟子傅道彬先生联系,函请担任学术顾问一职,蒙俯允并惠赐大稿《中华人民通史》序,刊于《中国文化》创刊之第一期。九十年代初,拙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启动,尝以初选诸家之列目呈请教正,先生很快作复,其中一节写道:
细览来示所拟六十余人名单,搜罗已广,极见精思。鄙意近世对中国文化贡献较大者什么原因会引发抽搐,尚有二人不可遗。一为张元济,一为罗振玉。张之学行俱高,早为儒林所推重,实清末民初,大开风气之重要人物,解放前一直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其著述多种,商务印书馆陆续整理出版。罗于古文字、古器物之学,探究广博,其传布、搜集、刊印文献资料之功特伟,而著述亦伟博精深,为王国维所钦服。王之成就,实赖罗之启迪、资助以玉成之,故名单中有王则必有罗,名次宜在王前。罗虽晚节为人所嗤,要不可以人废言也(六十余人中,节行可议者尚多)。聊贡愚忱,以供参考。闻月底即可与出版社签下合同,则选目必须早定。此时合同未立,暂不向外宣扬。如已订好合同,则望以细则见示。愚夫千虑,或可效一得之微也。京中多士如云,不无高识卓见之学者,先生就近咨访,收获必丰,亦有异闻益我乎?盼详以见告为祷。
张先生对罗振玉和张元济的推重,自是有见。我接受他的意见,罗后来列入了,但张未能复先生命。张先生此信写于1991年5月23日。至次年1月16日,仍有手教询问《丛书》之进展情形。而当我告知近况之后,张先生喜慰非常,又重申宜包括张元济的理据。现将张先生这封写于1992年4月13日的来示抄录如下,以资纪念,并飨读者。
梦溪先生大鉴:
得三月二十五日惠书,藉悉《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之编纂,布置就绪,安排得体,以贤者雄心毅力为之,必可早望出书,甚幸事也!承嘱补苴遗漏,经熟思之后,则张菊生先生(元济)为百年内中国文化界之重要人物,而其一生学问博大,识见通达,贡献于文化事业之功绩,尤为中外所推崇。其遗书近由商务整理出版甚多,可否收入,请加斟酌。往年胡适亟尊重之,故中央研究院开会,必特请其莅临也。承示《中国文化》第五期即可出书,此刊得贤者主持,为中外所瞩目,影响于学术界者至深且远,我虽年迈,犹愿竭绵薄以贡余热也。兹录呈近作二篇,请收入第六期,同时发表。好在文字不多,占篇幅不多,并请指正!专复,即叩
近安
张舜徽上
四月十三日
此可见张舜徽先生对《经典丛书》的悉心关切。可惜他未及看到丛书出版,就于1992年11月27日遽归道山,终年八十一岁。他其实还在学术的盛期。他走得太早了。张先生写给我的最后一封信,落款时间为1992年11月9日,距离他逝世仅十八天。
友情链接
武汉癫痫病医院 武汉癫痫病专科医院 治疗癫痫病的医院 癫痫的治疗 治疗癫痫病医院 癫痫病的治疗方法 癫痫病专科医院 武汉中际医院 武汉中际癫痫病医院正规吗 北京癫痫医院 北京癫痫病医院 郑州癫痫病医院 武汉癫痫病医院 武汉治疗癫痫的医院 治疗癫痫的方法 北京癫痫病专科医院 武汉看癫痫病医院 有哪些治疗癫痫的好方法 得了癫痫能治好吗 得了癫痫能治好吗 小儿癫痫病能治愈吗 癫痫病的治疗方法 羊羔疯能治好吗 治疗癫痫的方法有哪些 癫痫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癫痫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癫痫病症状 癫痫病症状 癫痫症的症状都有哪些 怎么才能治好癫痫 怎么才能治好癫痫 癫痫到底能不能治好 癫痫到底能不能治好 儿童癫痫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癫痫病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 癫痫症状 西安治疗癫痫病医院 植物网 治疗癫痫病医院 武汉癫痫病专科医院 西安哪家癫痫病医院好 南昌癫痫病医院 西安中际脑病医院怎么样 癫痫病症状 成都癫痫病医院 北京癫痫病医院 武汉癫痫病医院 哈尔滨癫痫病医院 癫痫病能治好吗 湖北癫痫病专科医院 济南癫痫病专科医院 郑州专业的癫痫病医院 郑州哪家癫痫病医院比较好 郑州治疗癫痫病医院哪家好 郑州军海癫痫病医院怎么样 全国治疗癫痫病医院 北京癫痫病医院哪家好 癫痫病怎么治疗 武汉癫痫病专科医院 湖北治疗癫痫病医院在哪 郑州治疗癫痫病医院哪家好 河南癫痫病专科医院 哈尔滨治疗癫痫病费用是多少 黑龙江癫痫病专科医院 陕西癫痫病专科医院 北京癫痫病专科医院